400-123-4657
行业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幼小衔接阶段儿童心理需求与压力分析:如何实现平稳过渡?

时间:2025-02-21

在从幼稚园到小学的过渡中,面对学习、生活和人际环境的重大变化,孩子们的心理需求是什么?你会面临什么样的心理体验和压力?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洪秀敏认为,孩子在从幼儿到小学的过渡过程中,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的心理体验,从而完成学校适应,实现平稳过渡。

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是孩子生命早期的重大过渡,将带来巨大的生理和心理挑战。有些孩子可能会从小学入学前的期待、向往和兴奋,发展成他们可能不适应,甚至抗拒和不喜欢学校的情绪和行为,无法很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对于作为幼稚园过渡到小学的主体的孩子来说,面对学习、生活和人际环境的重大变化,他们如何为上学做准备和适应学校?你有什么样的心理需求?你会面临什么样的心理体验和压力?

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理解和把握儿童的内在思想和认知、心理体验和感受,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实现平稳过渡,不仅是幼儿与小学衔接工作的重点、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尊重儿童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体现。以儿童为基础开展幼儿和小学联系工作。

儿童在从幼儿到学校的过渡过程中,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的心理体验,从而完成学校适应,实现平稳过渡。

第一阶段

欣快时期

幼儿园的孩子们都渴望上小学,看到附近的大哥哥姐姐拎着书包,戴着红围巾上学,他们总是羡慕不已。说到幼儿园,随着父母和幼儿园的孩子继续为孩子准备学前班,孩子们的渴望会增加。例如,您经常告诉您的孩子,您将上小学并成为小学一年级学生;幼儿园老师或家长带孩子去小学参观、带孩子去小学注册等,都会不断激发孩子成为一年级小学生的愿望。随着学年的临近,他们兴奋得睡不着,坐不住,充满了自豪感。在此期间,为了实现成为小学生的愿望,孩子经常听大人的话,家长提出孩子以前无法满足的要求,孩子也可以去做,他们就有了成为好学生的愿望。

第二阶段

压力期

在开学后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孩子通常会因为学校生活中的纪律限制和学习紧张而感受到幼儿园和小学五个方面的差异和变化,学习知识的方法和内容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容易

(1)师生关系的变化:“幼儿园老师就像妈妈”,在幼儿园里,班级通常有两位主讲老师和一位托儿所老师,老师和孩子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也更多;在小学,经常是一个老师同时面对四五十个孩子,有些孩子会担心:班上同学这么多,老师会不会注意到我,喜欢我?

(2)学习环境和方法的变化:在幼儿园,孩子们处于轻松、活泼、自由的环境中,进行以游戏为基础的活动,而小学则是一个以学习为基础的系统学习阶段,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不能移动,孩子容易出现疲劳和抵抗。

(3) 行为规范的变化:在幼儿园,孩子可以晚到早退,行为规范相对自由;在小学,行为准则更加严格、更加制度化和有序。

(4) 社会结构的变化:孩子进入小学后,需要与幼儿园时熟悉的孩子分开,需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在新班级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得到班级的认可。

(5) 期望水平的变化:在幼儿园,家长和老师注重维护孩子的快乐和兴趣,没有严格的学习要求;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学习目标,自由玩耍的时间较少,孩子明显会觉得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会觉得束缚太多,自由度不够,学习负担沉重,容易怕苦,不想上学的压力和无聊。如果家长和老师不理解孩子此时的心理不适,缺乏对孩子的鼓励和针对性的咨询和帮助,孩子就会长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下身心疲惫,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学习障碍。

第 3 阶段

适应期

两个月后,如果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能跟上,孩子就能更快地适应学校生活,就像学校生活一样,从此快乐。此时,孩子的早期过渡已经完成。

许多研究和实践表明,孩子上小学后,可能会面临任务密度和难度的突然增加,新的主导活动,新环境带来的规则数量以及独立完成要求的相应心理变量,而幼小与小学联系的关键点和本质在于儿童科目的适应性, 尤其是社会适应性,主要体现在:

(1) 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它包括对任务的感知、承担任务的责任感、完成任务的决心以及执行任务的方法。具体来说,孩子的表现主要是指:知道老师布置的任务,理解任务的内容,能够将完成任务与玩耍分开;关心任务,知道任务必须完成,愿意做事,把事情做好;对做事有兴奋的反应,不怕完成任务遇到的一般困难,能坚持做事;了解完成任务的简单方法,并在小范围内寻找简单的方法。

(2) 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它包括对规则的理解,知道如何做符合规则的事情,以及具有遵守规则的能力和习惯。它体现在儿童身上,主要是指:能够知道生活中有规则,人们的生活有规则就方便,每个人都应该遵守规则,并能有意识地或在成年人的提示下遵守日常生活的规则,学习规则,等等。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自制力的形成往往与他们遵守规则的习惯是一致的。

(3) 独立性和照顾自己的能力。它包括愿意自己做事,不依赖父母,能够整理自己的物品,能够保护自己的身体。这是与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最基本的独立性,体现在孩子身上“他或她能做的事都能做”。

(4) 人际沟通。主要包括主动与身边的同龄人和老师打交道,能够以宽容的态度待人,不胆怯、不害羞,与他人相处融洽。孩子愿意和朋友一起玩,有问题时主动找老师,敢于在老师面前发表意见,不与朋友发生争执,能自己解决与朋友的冲突,不攻击他人,被朋友接纳和喜欢。

儿童心理的发展既是连续的,也是分阶段的,但阶段性特征的变化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逐渐发生的。学前阶段和小学阶段之间存在一个过渡阶段,在此期间,两个阶段的特点共存和交叉。这个时期的孩子是他们两大发展阶段特征的交替、转变和升华的过程,而衔接教育恰恰是为了促进孩子的这种发展。因此,学前衔接教育应以儿童为导向,关注其心理需求、心理体验过程和特征作为过渡的主体,在入学前培养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帮助儿童在幼儿期和小学的过渡中顺利过渡。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5 澳门金沙真人娱人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ICP备案编号:粤IP**********
威尼斯(金沙)欢乐娱人城(Macau game Center)·Baidu百科